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战国 魏 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 长5.4厘米 口径2.8厘米 衡末饰,分别冒于车衡的两端。器身呈圆筒状,末端有当。器通体以金银错工艺,嵌龙、凤纹,极为精细。(撰稿人:于璐)
战国 燕 1952年河北唐山贾各庄18号墓出土 通高12.8厘米 口径35.4厘米 足径19.7厘米 圆盘,口沿外折,附耳向外折曲,腹部下收,平底,高圈足。器口沿以铜嵌作菱形纹,耳饰饕餮纹,盘外璧周饰菱形纹与绳纹,圈足饰云纹。盘内底装饰花纹三层,内为三团双龙盘曲,中围绕四龙,首尾相逐,外周饰六虎,两两相望,顾盼有情。器通体装饰题材众多,错落有致。将水注入盘中,霎时水波荡漾,龙腾虎...
战国 燕 1952年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 通高35.9厘米 口径18.7厘米 足径14厘米 器盘扁圆,口沿两侧置环耳,校部细长,中腰内收,圆镫。盖顶有圆形捉手。器通体以铜镶嵌装饰花纹,器盖与圆镫均为回首兽纹,器盖捉手为两周“S”形几何纹,校上部为“S”形几何纹与三角纹,中腰处为菱形纹与三角纹。
战国 燕 1952年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 通高16厘米 口径13.2厘米 足距13厘米 器圆腹,环耳,圜底,下承细长三蹄足。平盖,折缘,顶中央有一环,周缘置三鸟首。器腹中部饰一周蕉叶纹,足上部饰饕餮纹,盖上三鸟首饰蟠龙纹。(撰稿人:辛立华)
战国 公元前403年-前221年 通高31.5厘米 器腔体作扁圆形,较长,口缘内凹呈弧形,两铣上侈,柄作实心多棱形。通体光素,惟衡部饰有涡纹。1972年四川涪林小田溪出土两件青铜钲,与此青铜钲结构全同,惟大小略异。
春秋 蔡昭侯时期(公元前518年-前491年) 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 通长21.6厘米 胡长10.3厘米 器援狭长且直,短胡,三穿,直内。胡上铸铭文2行6字:“蔡侯申之用戈。”(撰稿人:杨桂梅)
春秋 蔡昭侯时期(公元前518年-前491年) 1955年安徽寿县蔡昭侯墓出土 通长57.5厘米 宽5厘米 剑体较长,脊呈直线,斜从,前锷收狭,格作倒置“凹”字状,圆茎,上铸两周箍,圆首,孔中嵌绿松石。青铜剑在商代至西周时期长度较短,而且较少使用,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,剑体加长,使用普遍。(撰稿人:辛立华)
秦 秦王政五年(公元前242年) 陈介祺旧藏,后入上海博物馆,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通长27.6厘米 胡长16.8厘米 器援长而狭,长胡,内部三面均有刃,是战国中晚期青铜戈的典型式样。戈胡部两侧均刻铭文,正面:“五年,相邦吕不韦造。诏事图、丞蕺、工寅。”背面:“诏事。属邦。” 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云“太子政立为王,尊吕不韦为相国”,“秦王十年十月,免相国吕”为各级督造官员及不...
战国 晚期 1957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 通高53.2厘米 口径12.5厘米 足径14.2厘米 器方口微侈,方唇,长颈,铺首衔环耳,鼓腹、下部缓收,平底,方圈足。覆斗形器盖,缘置四环纽。器通体铸纹槽,以绿松石镶嵌装饰勾连云纹,精细繁缛。(撰稿人:黄一)
14世纪 高34厘米 此尊造像发髻高而扁平,五叶冠的花叶以铜线连接,正中的花叶下饰金翅鸟。
14世纪 高24厘米 毗卢佛头戴五叶冠,高发髻,发辫自耳后垂于肩部。袒上身,戴项圈、璎珞、臂钏、手镯,下身着裙,裙子轻薄贴体,仅以线条表现裙边。双手结禅定印,托法轮,结跏趺坐于三角形仰覆莲座上。
13世纪 高46.5厘米 阿閦佛为高肉髻,顶饰宝珠,螺发均匀密集。面目清秀,眉眼细长,鼻梁高挺,双唇微敛。宽肩细腰,着袒右肩式袈裟,袈裟轻薄贴体,衣缘饰花纹。左手结禅定印,右手施触地印,结跏趺坐于莲座上。莲座正中置金刚杵。
宋金(960—1234年) 高84厘米 菩萨头戴化佛宝冠,云髻高耸,发披两肩。面庞略方,弯眉秀眼,目光略向上仰望。上身袒露,颈佩项圈,斜贯帔帛,腰系长裙。
北齐(550—577年) 1953年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出土 高12厘米,宽10.5厘米 菩萨头戴宝冠,身披结纽式帔帛,右手持莲蕾,左手提玉环,跣足立于圆形莲座上。 在佛教经典中没有关于双观音菩萨的记载,这类形式的造像主要见于河北曲阳地区,应是受到释迦多宝佛造像形式的影响而产生的。
战国 中期 1957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 通高43厘米 口径12.2厘米 足径14.5厘米 器侈口,长颈,铺首衔环耳,深鼓腹,圈足。盖略上拱,缘置四环纽。器通体铸纹槽,以铜嵌入,装饰五层花纹。每层纹带均由四组对称走兽构成,形态各异。各层纹带之间均以“工”字状纹间隔,每对走兽之间除第四层以饕餮纹间隔外,其余也均以“工”字状纹间隔。圈足嵌饰“工”字状纹带。器盖嵌饰内外两周卷云纹,一纵一...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